“名重朝端望股巢配资,身高俗外踪”。
身高、外貌、服饰,这些是我们在人与人第一次见面时,最直观的感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初步印象。
古人深知这一点,因此格外重视身高的体现。
他们习惯性地称男子为七尺男儿、身高八尺,身高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外在的重要标准。
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三尺等于一米的话,那么六尺高的男子已经突破了两米大关。
展开剩余87%需要说明的是,历代对“尺”的定义并不统一,造成了这一概念的不断变化。
例如,汉朝的尺约23厘米,而唐代约30厘米,而明朝的尺与今天的尺长度相近。
因此,所谓的七尺男儿,其身高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波动。
那么,秦汉时期的中国人平均身高究竟如何呢?
是否有某个地区的人身高较高,从而拉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呢?
在秦汉及更早之前的史料中,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的身高标准划分。
一种是以《淮南子》与《论衡》这类侧重思想、哲学的经典书籍为代表股巢配资,另一种则是以《灵枢经》为代表的医学著作。
在《淮南子》和《论衡》中,经常以七尺来代表男性的身高。
例如,《淮南子》写道:“吾生也有七尺之形”,意在表达七尺的标准。
《论衡》中也有明确记载,“中人之体七八尺”,说明那时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约在七尺到八尺之间。
然而,这个“七尺”到底是多高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确定。原来,七尺的身高标准,源自周代的传统。
在战国时期的经典中就提到:“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意味着七尺身高是成年人的标志。所以,汉代的七尺标准可能也受到周朝的影响。
但周朝的“尺”和汉朝的尺并不相同。周朝的尺大约为20厘米,而汉朝的尺则是23厘米。
这3厘米的差距,导致了七尺的身高标准有了21厘米的变化:以周代的尺计算,七尺为140厘米,而按汉代尺计算,七尺则是161厘米。
那么,七尺的身高究竟代表了什么?如何让人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标准呢?有一种较为权威的解释是来自古代的医学著作,尤其是与针灸学相关的书籍。
古代的医学书籍常常将七尺五寸的身高作为治疗对象的普遍身高,以便为治疗提供统一标准。
在汉代的针灸经典中,这一身高标准尤为显著,反映了七尺五寸身高的男性作为当时主要治疗对象的广泛性。
换算成现代的标准,七尺五寸大约为172厘米,这个数字看起来相对合理,也符合当时医学的标准。
有一条史料佐证了这一推测:史书《史记》中提到股巢配资,“有人不短不长,出自燕之乡”,这条描述显然指的是霍光。
而根据《汉书》记载,霍光的身高为七尺三寸,也就是说霍光的身高大约在167到168厘米之间,与七尺五寸的标准相符合。
从这些数据看,汉代男性的身高普遍在七尺三寸至七尺五寸之间,即167到172厘米。
但这仅仅是一些初步的资料,我们依然需要依靠考古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考证。实际上,历史上大多数记载较为突出的八尺身高,往往都是名人的身高,像项羽、韩信、卢植、马腾等。
据统计,秦汉时期,明确记载有八尺身高的名人约46人。
其中,山东和河南省的人数最多,共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像诸葛亮、郑玄、程昱、刘表等人都来自这两个省份。
统计表明,北方地区的身高占据了主导地位,占了90%以上,而南方仅占10%左右。这反映了当时的身高差异,类似于现代不同地区的身高情况。
然而,这些统计结果只能代表精英阶层的身高,无法真实反映普通百姓的身高水平。
为了更加准确了解当时民众的身高,我们还有另一份珍贵的资料: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和捕捉文书。
从这些文书中,我们可以得到身高的相关数据。现存的户口统计中明确记载身高的成年人有213人。
其中约23%的人身高为七尺五寸,47%的人身高为七尺二寸,符合前述医书的描述。
那么,这些人都来自哪些地方呢?
根据户籍所在地的记录,约有37人来自张掖,15人来自河南,7人来自京兆(即今天的西安)。
虽然这些数据来自北方地区,但整体统计还远未全面,尤其是对南方的统计较为匮乏。更重要的是,部分记录涉及的是戍边军人,而这些军人多来自张掖的良家子,因此数据有些偏差。
更为关键的是,至今我们仍没有关于秦汉时期女性身高的系统资料。
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通过发掘保存较好的古墓,我们可以相对精确地推测出女性的平均身高。
至今为止,我国已发现了多个大型秦汉墓葬,其中有些墓葬保存了大部分尸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测量身高。
例如,陕西临潼的湾里村墓地就出土了许多完整的尸骨,其中34个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8厘米,27个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1厘米,符合当时的医学标准,分别是7.3尺和7尺。
有趣的是,陕西女性的平均身高与现代相差无几,保持在161厘米左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提供如此精确的身高数据。部分墓葬中尸骨不完整,或者年代久远,导致测量误差较大。尽管如此,现有的墓葬数据依然为我们勾画出了秦汉时期不同地区身高的基本轮廓。
例如,山东临淄墓和青海大通墓出土的近350具尸骨,男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7.1尺和7.3尺,而女性的平均身高仅为6.5尺(约150厘米)。这一数据远低于今天山东和青海女性的身高平均值,令人感到非常意外。
至于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由于潮湿多雨,许多墓葬的尸骨无法完好保存,因此很难获得大规模的身高数据。不过,零星的考古发现仍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广西贵县墓出土的三具女性尸骨,平均身高为152厘米,长江流域的部分墓葬出土的尸骨数据显示女性的平均身高约为150厘米。
总结而言,秦汉时期的各地区身高差异与今天的情况大体相似。不同的是,现代人的平均身高远高于古人,这得益于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
古代贵族的珍馐股巢配资,在我们眼里不过是一顿家常便饭。
发布于:天津市明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